对于中医,我们必须要知道中药,所以对于药理认知是关键。众所周知,良医用对药者可医人,庸医用错药者便是害人。我们知道中药的配伍之后,虽不能自己胡乱用药,但可防患于未然。

图片
关于中药的药对配伍是指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能特点,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。以下是中药配伍的相关内容:♠☞一、配伍原则1. 君臣佐使原则:这是中药配伍的基本法则,也是中医组方的核心思想。
君臣佐使配伍的起源与发展最早可追溯至《黄帝内经》,在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有记载:“主病之谓君,佐君之谓臣,应臣之谓使”,首次明确提出了君臣佐使的定义,为中药方剂的配伍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君臣佐使作为中药方剂配伍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原则,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,贯穿于中医方剂学的始终,对指导临床遣方用药、保障方剂疗效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它不仅是一种药物组合的结构模式,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医学智慧,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。
君药是针对疾病的主要病因或病机的药物,具有主导治疗作用; 臣药是辅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;
佐药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的药物;
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。2. 相须原则:指某些药物合用,可以增强药效或起到互补作用。例如,人参与黄芪配伍可以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。3. 相畏与相杀原则: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,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;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。二者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。
例如,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,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。
4. 相恶原则:指两种药物合用,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,甚至丧失药效。例如,人参恶莱菔子,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。5. 相反原则:指两种药物合用,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。如“十八反”“十九畏”中的若干药物。6. 相宜原则:指中药在性能上相符合、相适应,能够相互弥补,协同作用,提高疗效。例如,白芍与熟地黄配伍使用可以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。7. 相伴原则:指两种或多种中药在性质上相似,或者其中一味药物能够增强另一味药物的药效。例如,生姜与附子配伍使用,可增强附子的透疹利湿作用。♥☞二、配伍方法1. 根据药性配伍:中药药性涉及四气五味、升降浮沉、归经等。临床中广泛运用了气味配伍、寒热配伍、升降配伍、归经配伍等。2. 根据脏腑特性、生理关系配伍: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对五脏的调护与治疗提出了具体配伍方案。此外,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,治疗阳虚或阴虚可采用“阴中求阳”或“阳中求阴”。3. 根据病情及药物功效配伍:如对于阳明胃热消谷不化的证候,可选用黄连清热、厚朴行气的药物进行组方。♣☞三、配伍禁忌1. “十八反”:甘草反甘遂、大戟、海藻、芫花; 乌头(包括川乌、草乌、附子)反贝母(川贝母、浙贝母)、瓜蒌、半夏、白蔹、白及;藜芦反人参、沙参、丹参、玄参、苦参、细辛、芍药(白芍、赤芍)。
图片
2. “十九畏”:硫黄畏朴硝,水银畏砒霜,狼毒畏密陀僧,巴豆畏牵牛,丁香畏郁金,川乌、草乌畏犀角,牙硝畏三棱,官桂畏赤石脂,人参畏五灵脂。
3. 其他禁忌:一些药物组合会产生副作用或相互抵消药效,甚至导致中毒。例如,桔梗与大蒜不宜配伍使用,会导致呕吐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♦☞中药配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结合药物的性能、功效、剂量等因素,合理选择和搭配药物,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。
图片
以下是列举一些常见的中药配伍示例:
1.黄连——厚朴·配伍意义
图片
黄连与厚朴是中医经典配伍之一,具有清热燥湿、行气消积的功效,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湿热、气机不畅等症状。
· 黄连:味苦,性寒,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。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,善于清除脾胃大肠的湿热。
· 厚朴:味苦、辛,性温,归脾、胃、肺、大肠经。具有行气消积、燥湿除满的功效,能够行气宽中,缓解腹胀。
⭐· 配伍后:黄连的苦寒与厚朴的辛温相结合,苦寒降泄,辛温行气,二者相辅相成,既能清热燥湿,又能行气消积,适用于湿热内蕴、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、恶心呕吐、泻痢等症状。
主要功效
1. 清热燥湿:黄连与厚朴配伍,能够有效清除脾胃大肠的湿热,适用于湿热内蕴中焦所致的泻痢、呕吐等症状。
2. 消除胀满:厚朴行气宽中,黄连清热消痞,二者配合能够缓解湿热阻滞中焦、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、恶心呕吐。
🌟临床应用
· 湿热中阻:适用于湿热内蕴中焦,表现为口干口苦、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患者。
· 脾胃湿热:对于脾胃湿热引起的消化不良、腹胀腹痛等症状,黄连厚朴汤能够迅速缓解症状,改善消化功能。
●注意事项●
· 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者、阴虚津伤者、气虚津亏者、妊娠者应慎用。
· 使用方法:一般采用煎服的方式,将适量黄连和厚朴洗净后加水煎汤,去渣服用。
🔺黄连与厚朴的配伍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,但使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,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和疗效。
图片
2. 麻黄——桂枝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麻黄:辛温,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其发汗作用较强,主要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。
· 桂枝:辛甘温,发汗解肌,温经通脉,助阳化气。其发汗作用较麻黄温和,且能温经通脉。
⭐· 配伍后: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,发汗解表之力更强,且桂枝能温经通脉,防止麻黄发汗太过而伤阳气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风寒感冒,恶寒发热,无汗,头痛身痛,脉浮紧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麻黄汤,即以麻黄、桂枝为主药,配伍杏仁、甘草,治疗风寒表实证。
图片
3. 黄芪——白术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黄芪:甘温,补气升阳,益卫固表,利水消肿,托毒生肌。其补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白术:甘温,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,止汗,安胎。其健脾作用较强,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白术相须为用,补气健脾之力更强,且白术能燥湿利水,增强黄芪的利水作用。
🌟 · 应用:常用于脾虚气弱,食少便溏,水肿等症。如《脾胃论》中的补中益气汤,其中黄芪与白术配伍,用于脾虚气弱引起的食少便溏、水肿等。
图片
4. 黄连——吴茱萸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黄连:苦寒,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其清热作用较强,能清泄心火、胃火。
· 吴茱萸:辛热,散寒止痛,疏肝下气,燥湿止泻。其温中散寒作用较强,能抑制黄连的寒性。
⭐· 配伍后:黄连与吴茱萸相畏为用,黄连的寒性被吴茱萸的温性所制约,同时吴茱萸能增强黄连的止泻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肝火犯胃,呕吐吞酸,胁肋胀痛等症。如《丹溪心法》中的左金丸,其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,用于肝火犯胃引起的呕吐吞酸等。
图片
5. 人参——莱菔子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人参:甘温,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。其补气作用最强,能增强机体的元气。
· 莱菔子:辛甘平,消食除胀,降气化痰。其消食作用较强,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。
⭐· 配伍后: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,属于相恶配伍。
🌟· 应用:一般不建议同时使用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如需消食时,可少量使用莱菔子,但需注意用量和配伍比例。(中药莱菔子就是萝卜籽 )
图片
图片
6. 半夏——生姜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半夏:辛温,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,消痞散结。其止呕作用较强,但有毒性。
· 生姜:辛温,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。其温中止呕作用较强,能减轻半夏的毒性。
⭐· 配伍后: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,同时增强其止呕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胃寒呕吐,痰饮咳嗽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小半夏汤,其中半夏与生姜配伍,用于胃寒呕吐。
图片
图片
7. 石膏——知母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石膏:辛甘大寒,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其清热作用较强,能清泄肺胃之热。⭐· 配伍后: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,清热泻火之力更强,且知母能滋阴润燥,防止石膏伤阴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分热盛,高热烦渴,汗出,脉洪大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白虎汤,其中石膏与知母配伍,用于气分热盛引起的高热烦渴等。
图片
这些配伍示例展示了中药配伍的复杂性和科学性,通过合理配伍,可以增强药效、减少不良反应,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。图片
8. 柴胡——黄芩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柴胡:味苦、辛,性微寒,归肝、胆经,有解表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举阳气的功效。其善于疏散半表半里的邪气,是治疗少阳证的要药。
· 黄芩:味苦,性寒,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,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凉血止血、除热安胎的功效。其能清泄少阳胆经之热。
⭐· 配伍后:柴胡与黄芩相配,一升一降,柴胡升散透邪,黄芩清泄里热,二者合用,既能透解少阳之邪,又能清泄少阳之热,共奏和解少阳之功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少阳证,症见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心烦喜呕、默默不欲饮食、口苦咽干目眩、舌苔薄白、脉弦等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小柴胡汤,其中柴胡与黄芩是重要的配伍组合。
图片
9. 茯苓——泽泻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茯苓: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温和,能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。· 泽泻:味甘、淡,性寒,归肾、膀胱经,有利水渗湿、泄热通淋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且能泄肾经之虚火。
⭐· 配伍后:茯苓与泽泻相须为用,利水渗湿之力更强,且泽泻能泄热,增强茯苓的利水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水湿停滞,小便不利,水肿,泄泻,痰饮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五苓散,其中茯苓与泽泻配伍,用于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图片
图片
10. 当归——川芎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当归:味甘、辛,性温,归肝、心、脾经,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的功效。其补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。
· 川芎:味辛,性温,归肝、胆、心包经,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的功效。其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当归的活血作用。
⭐· 配伍后:当归与川芎相须为用,活血调经之力更强,且川芎能行气,增强当归的补血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血虚血瘀,月经不调,痛经,闭经,胸胁刺痛等症。如《和剂局方》中的四物汤,其中当归与川芎配伍,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、痛经等。
图片
图片
11. 陈皮——半夏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陈皮:味辛、苦,性温,归脾、肺经,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的功效。其理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· 半夏:味辛,性温,有毒,归脾、胃、肺经,有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、消痞散结的功效。其化痰作用较强,能增强陈皮的理气作用。
⭐· 配伍后:陈皮与半夏相须为用,燥湿化痰之力更强,且陈皮能理气,增强半夏的化痰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湿痰咳嗽,痰多色白,胸闷脘痞,恶心呕吐等症。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二陈汤,其中陈皮与半夏配伍,用于湿痰咳嗽引起的痰多色白、胸闷脘痞等。
图片
12. 黄芪——茯苓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黄芪:味甘,性微温,归肺、脾经,有补气升阳、益卫固表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茯苓: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茯苓相须为用,补气利水之力更强,且茯苓能健脾,增强黄芪的补气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虚水肿,小便不利,脾虚食少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防己黄芪汤,其中黄芪与茯苓配伍,用于气虚水肿引起的肢体浮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图片
13. 白芍——甘草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白芍:味苦、酸,性微寒,归肝、脾经,有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、敛阴止汗的功效。其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。· 甘草:味甘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,有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诸药的功效。其缓急止痛作用较强,能增强白芍的养血作用。
⭐ · 配伍后:白芍与甘草相须为用,缓急止痛之力更强,且甘草能调和诸药,增强白芍的养血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肝脾不和,腹痛,胁痛,四肢挛急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芍药甘草汤,其中白芍与甘草配伍,用于肝脾不和引起的腹痛、胁痛等。
图片
14. 黄连——木香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黄连:味苦,性寒,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,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。其清热作用较强,能清泄胃肠之热。
· 木香:味辛、苦,性温,归脾、胃、大肠、胆、三焦经,有行气止痛、健脾消食的功效。其行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黄连的清热作用。
⭐· 配伍后:黄连与木香相须为用,清热行气之力更强,且木香能行气,增强黄连的清热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湿热泻痢,腹痛,里急后重等症。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香连丸,其中黄连与木香配伍,用于湿热泻痢引起的腹痛、里急后重等。
图片
15. 丹参——川芎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丹参:味苦,性微寒,归心、肝经,有活血化瘀、通经止痛、清心除烦的功效。其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。
· 川芎:味辛,性温,归肝、胆、心包经,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的功效。其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丹参的活血作用。
⭐· 配伍后:丹参与川芎相须为用,活血化瘀之力更强,且川芎能行气,增强丹参的活血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瘀血阻滞,胸痹心痛,心烦不寐,月经不调等症。如《医林改错》中的血府逐瘀汤,其中丹参与川芎配伍,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胸痹心痛、心烦不寐等。
图片
16. 防风——白芷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防风:辛甘温,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,止痉。其祛风作用广泛,能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,适用于风寒、风热表证及风湿痹证。
· 白芷:辛温,祛风散寒,通窍止痛,燥湿止带,消肿排脓。其祛风散寒作用较强,且能通窍止痛,适用于鼻渊、头痛、牙痛等。
⭐· 配伍后:防风与白芷相须为用,祛风散寒之力更强,且白芷能通窍止痛,增强防风的止痛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风寒感冒,头痛鼻塞,牙痛等症。如《外科正宗》中的防风通圣散,其中防风与白芷配伍,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、鼻塞、牙痛等。
图片
图片
17. 生姜——大枣· 配伍意义:
图片
图片
· 生姜:味辛,性微温,归肺、脾、胃经,有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、温肺止咳的功效。其温中散寒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大枣:味甘,性温,归脾、胃、心经,有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其补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生姜与大枣相须为用,一方面生姜能散寒解表,另一方面大枣能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二者合用,既能解表散寒,又能调和脾胃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
🌟 · 应用:常用于脾胃虚寒,呕吐,食少便溏,心烦失眠等症。在许多方剂中,如桂枝汤,生姜与大枣配伍,用于调和脾胃,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图片
18. 枳实——厚朴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枳实:味苦、辛,性微寒,归脾、胃、大肠经,有破气消积、化痰除痞的功效。其破气作用较强,能消除积滞。
· 厚朴:味苦、辛,性温,归脾、胃、肺、大肠经,有行气消积、燥湿除满、降逆平喘的功效。其行气作用较强,能消除胀满。
⭐· 配伍后:枳实与厚朴相须为用,行气消积之力更强,且厚朴能燥湿除满,增强枳实的破气作用。
🌟 · 应用:常用于胃肠积滞,腹胀便秘,食积内停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厚朴三物汤,其中枳实与厚朴配伍,用于胃肠积滞引起的腹胀便秘等。
图片
19. 白术——茯苓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白术:味甘、苦,性温,归脾、胃经,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、安胎的功效。其健脾作用较强,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· 茯苓: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白术与茯苓相须为用,健脾利水之力更强,且茯苓能宁心安神,增强白术的健脾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脾虚湿盛,食少便溏,水肿,心悸失眠等症。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参苓白术散,其中白术与茯苓配伍,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食少便溏、水肿等。
图片
20. 黄芪——防风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黄芪:味甘,性微温,归肺、脾经,有补气升阳、益卫固表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防风:味辛、甘,性微温,归膀胱、肝、脾经,有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痛、止痉的功效。其祛风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防风相须为用,既能补气固表,又能祛风解表,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表虚不固,自汗恶风,面色㿠白,体倦乏力等症。如《脾胃论》中的玉屏风散,其中黄芪与防风配伍,用于表虚不固引起的自汗恶风等。
图片
21. 升麻——柴胡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升麻:味辛、甘,性微寒。
· 归经:归肺、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· 功效:解表透疹,清热解毒,升举阳气。
· 作用特点:升麻的升提作用较强,能升发清阳之气,透发麻疹,适用于麻疹初起、透发不畅,以及气虚下陷所致的脏器脱垂等症。
· 柴胡:味苦、辛,性微寒。
· 归经:归肝、胆经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· 功效:解表退热,疏肝解郁,升举阳气。
· 作用特点:柴胡的疏肝解郁作用较强,能升发少阳之气,适用于肝郁气滞、少阳证往来寒热等症。
⭐· 配伍后:升麻与柴胡相须为用,升举阳气之力更强,且柴胡的疏肝解郁作用可以增强升麻的升提作用,二者协同作用,既能升发清阳,又能疏解肝郁。 升麻的解表透疹作用可以增强柴胡的解表退热作用,适用于外感发热、麻疹不透等症。
🌟· 应用 ·
· 外感发热:常用于外感风热,发热头痛,寒热往来等症。升麻与柴胡配伍,可解表退热,透发麻疹。
· 肝郁气滞: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、情绪抑郁等症。柴胡的疏肝解郁作用可以缓解肝郁气滞的症状。
· 气虚下陷:对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脏器脱垂,如子宫脱垂、胃下垂等,升麻与柴胡配伍,可升举阳气,改善脏器脱垂的症状。
· 经典方剂: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小柴胡汤,其中柴胡与升麻配伍,用于少阳证引起的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等;《脾胃论》中的补中益气汤,其中升麻与柴胡配伍,用于气虚下陷引起的脏器脱垂等。
注意事项
· 使用禁忌:阴虚火旺者、肝阳上亢者慎用,因为升麻和柴胡的升提作用可能会加重阴虚火旺或肝阳上亢的症状。
· 配伍禁忌:升麻与柴胡均不宜与藜芦同用,因为藜芦与升麻、柴胡均有相反作用,同用会导致不良反应。
图片
22. 芍药——甘草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芍药 :味苦、酸,性微寒。
· 归经:归肝、脾经。
· 功效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,敛阴止汗。
· 作用特点:芍药具有养血柔肝的作用,能够缓解肝血不足引起的筋脉拘挛、疼痛等症状。
· 甘草: 味甘,性平。
· 归经: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。
· 功效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作用特点:甘草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,能够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。
⭐ · 配伍后 : 芍药与甘草相须为用,缓急止痛之力更强。芍药的养血柔肝作用可以缓解筋脉拘挛,甘草的缓急止痛作用可以进一步缓解疼痛,二者合用,尤其擅长治疗筋脉拘急和各种疼痛。
🌟 · 应用 ·
· 筋脉拘急:常用于治疗因肝血不足或阴血亏虚引起的筋脉拘急、肢体麻木、肌肉痉挛等症。
· 腹痛:适用于脾胃虚弱、气机不畅引起的脘腹疼痛,能够缓解疼痛,调和脾胃。
· 经典方剂:芍药甘草汤是此配伍的经典方剂之一,用于治疗脘腹疼痛、腓肠肌痉挛等。
注意事项
· 使用禁忌:湿盛中满者慎用,因为甘草有补益作用,可能会加重湿滞。
图片
图片
23. 柴胡——白芍· 配伍意义:图片
· 柴胡:味苦、辛,性微寒,归肝、胆经,有解表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举阳气的功效。其疏肝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疏泄功能。
· 白芍:味苦、酸,性微寒,归肝、脾经,有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、敛阴止汗的功效。其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柴胡与白芍相须为用,疏肝养血之力更强,且白芍能缓急止痛,增强柴胡的疏肝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肝郁气滞,胁肋疼痛,月经不调,痛经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柴胡疏肝散,其中柴胡与白芍配伍,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疼痛、月经不调等。
图片
24. 人参——麦冬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人参:味甘、微苦,性温,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有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补脾益肺、生津养血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最强,能增强机体的元气。
· 麦冬: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归心、肺、胃经,有养阴生津、润肺清心的功效。其养阴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滋润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人参与麦冬相须为用,既能补气,又能养阴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阴两虚,体倦乏力,口干舌燥,心烦失眠等症。如《温病条辨》中的生脉散,其中人参与麦冬配伍,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体倦乏力、口干舌燥等。
图片
图片
25. 黄芪——黄连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黄芪:味甘,性微温,归肺、脾经,有补气升阳、益卫固表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黄连:味苦,性寒,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,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。其清热作用较强,能清泄胃肠之热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黄连相须为用,既能补气,又能清热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脾胃虚弱,湿热内蕴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等症。如在治疗脾胃虚弱兼湿热的方剂中,黄芪与黄连配伍,用于增强脾胃功能,清除湿热。
图片
26. 人参——五味子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人参:味甘、微苦,性温,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有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补脾益肺、生津养血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最强,能增强机体的元气。
· 五味子:味酸、甘,性温,归肺、心、肾经,有收敛固涩、益气生津、补肾宁心的功效。其收敛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固涩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人参与五味子相须为用,既能补气,又能收敛固涩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五味子的收敛作用可以防止人参的补气作用导致的气虚外泄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虚自汗,心悸失眠,体倦乏力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生脉散,其中人参与五味子配伍,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自汗、心悸、失眠等。
图片
27. 熟地黄——山茱萸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熟地黄:味甘,性温,归肝、肾经,有滋阴补血、益精填髓的功效。其滋阴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滋润功能。
· 山茱萸:味酸、涩,性微温,归肝、肾经,有补益肝肾、收敛固涩的功效。其收敛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固涩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熟地黄与山茱萸相须为用,既能滋阴补肾,又能收敛固涩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山茱萸的收敛作用可以防止熟地黄的滋阴作用导致的阴虚外泄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肝肾阴虚,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遗精早泄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六味地黄丸,其中熟地黄与山茱萸配伍,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等。
图片
图片
28. 附子——干姜· 配伍意义:
图片
· 附子:味辛、甘,性大热,有毒,归心、肾、脾经,有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其温阳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阳气。
· 干姜:味辛,性热,归脾、胃、肺、心经,有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、温肺化饮的功效。其温中散寒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,温阳散寒之力更强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干姜的温中散寒作用可以增强附子的温阳作用,同时减少附子的毒性。
365站群🌟· 应用:常用于亡阳证,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,呕吐不渴,腹痛下利,神衰欲寐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四逆汤,其中附子与干姜配伍,用于亡阳证引起的四肢厥逆、恶寒蜷卧等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29. 黄芪——茯苓——白术· 配伍意义:
· 黄芪:味甘,性微温,归肺、脾经,有补气升阳、益卫固表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茯苓: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。
· 白术:味甘、苦,性温,归脾、胃经,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、安胎的功效。其健脾作用较强,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、茯苓和白术相须为用,补气健脾利水之力更强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茯苓和白术的健脾利水作用可以增强黄芪的补气作用,同时减少湿邪的内生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脾虚湿盛,食少便溏,水肿,体倦乏力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防己黄芪汤,其中黄芪、茯苓和白术配伍,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、食少便溏等。
图片
30. 柴胡——黄芩——半夏· 配伍意义:
· 柴胡:味苦、辛,性微寒,归肝、胆经,有解表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举阳气的功效。其解表退热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疏泄功能。
· 黄芩:味苦,性寒,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,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凉血止血的功效。其清热作用较强,能清泄少阳胆经之热。
· 半夏:味辛,性温,有毒,归脾、胃、肺经,有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、消痞散结的功效。其降逆止呕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柴胡与黄芩相须为用,和解少阳之力更强,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可以增强柴胡和黄芩的解表退热作用,同时减少呕吐等不适症状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少阳证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心烦喜呕,口苦咽干,目眩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小柴胡汤,其中柴胡、黄芩和半夏配伍,用于少阳证引起的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等。
图片
31. 当归——川芎——白芍· 配伍意义:
· 当归:味甘、辛,性温,归肝、心、脾经,有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的功效。其补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。
· 川芎:味辛,性温,归肝、胆、心包经,有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的功效。其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当归的活血作用。
· 白芍:味苦、酸,性微寒,归肝、脾经,有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、敛阴止汗的功效。其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当归、川芎和白芍相须为用,活血养血之力更强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川芎的活血作用和白芍的养血作用可以增强当归的补血作用,同时减少瘀血和疼痛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血虚血瘀,月经不调,痛经,闭经,胸胁刺痛等症。如《和剂局方》中的四物汤,其中当归、川芎和白芍配伍,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、痛经等。
图片
32. 石膏——知母——粳米· 配伍意义:
· 石膏:味辛、甘,性大寒,归肺、胃经,有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的功效。其清热作用较强,能清泄肺胃之热。
· 知母:味苦、甘,性寒,归肺、胃、肾经,有清热泻火、滋阴润燥的功效。其滋阴作用较强,能增强石膏的清热作用。
· 粳米:味甘,性平,归脾、胃经,有益气健脾、养胃和中的功效。其和中作用较强,能缓和石膏、知母的寒性,保护脾胃。
⭐· 配伍后: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,清热泻火之力更强,且知母能滋阴润燥,防止石膏伤阴;粳米能益气健脾,缓和寒性,保护脾胃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分热盛,高热烦渴,汗出,脉洪大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白虎汤,其中石膏、知母和粳米配伍,用于气分热盛引起的高热烦渴等。
图片
33. 人参——麦冬——五味子· 配伍意义:
· 人参:味甘、微苦,性温,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有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补脾益肺、生津养血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最强,能增强机体的元气。
· 麦冬: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归心、肺、胃经,有养阴生津、润肺清心的功效。其养阴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滋润功能。
· 五味子:味酸、甘,性温,归肺、心、肾经,有收敛固涩、益气生津、补肾宁心的功效。其收敛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固涩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人参与麦冬相须为用,补气养阴之力更强,五味子的收敛作用可以防止人参的补气作用导致的气虚外泄,同时增强麦冬的生津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阴两虚,体倦乏力,口干舌燥,心烦失眠等症。如《温病条辨》中的生脉散,其中人参、麦冬和五味子配伍,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体倦乏力、口干舌燥等。
图片
34. 黄芪——防风——白术· 配伍意义:
· 黄芪:味甘,性微温,归肺、脾经,有补气升阳、益卫固表、利水消肿、托毒生肌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防风:味辛、甘,性微温,归膀胱、肝、脾经,有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痛、止痉的功效。其祛风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· 白术:味甘、苦,性温,归脾、胃经,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、止汗、安胎的功效。其健脾作用较强,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防风相须为用,补气固表之力更强,白术的健脾作用可以增强黄芪的补气作用,同时减少湿邪的内生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表虚不固,自汗恶风,面色㿠白,体倦乏力等症。如《脾胃论》中的玉屏风散,其中黄芪、防风和白术配伍,用于表虚不固引起的自汗恶风等。
图片
35. 黄连——吴茱萸· 配伍意义:
· 黄连:味苦,性寒,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,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。其清热作用较强,能清泄肝胃之火。
· 吴茱萸:味辛、苦,性热,归肝、脾、胃、肾经,有散寒止痛、疏肝下气、燥湿止泻的功效。其温中散寒作用较强,能抑制黄连的寒性。
⭐· 配伍后:黄连与吴茱萸相畏为用,黄连的寒性被吴茱萸的温性所制约,同时吴茱萸能增强黄连的止泻作用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肝火犯胃,呕吐吞酸,胁肋胀痛等症。如《丹溪心法》中的左金丸,其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,用于肝火犯胃引起的呕吐吞酸等。
图片
36. 柴胡——白芍——枳壳· 配伍意义:
· 柴胡:味苦、辛,性微寒,归肝、胆经,有解表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举阳气的功效。其疏肝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疏泄功能。
· 白芍:味苦、酸,性微寒,归肝、脾经,有养血柔肝、缓急止痛、敛阴止汗的功效。其养血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。
· 枳壳:味苦、辛,性微寒,归脾、胃、大肠经,有行气宽中、消积除痞的功效。其行气作用较强,能增强柴胡的疏肝作用。
⭐· 配伍后:柴胡与白芍相须为用,疏肝养血之力更强,枳壳的行气作用可以增强柴胡的疏肝作用,同时减少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疼痛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肝郁气滞,胁肋疼痛,月经不调,痛经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柴胡疏肝散,其中柴胡、白芍和枳壳配伍,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疼痛、月经不调等。
图片
37. 茯苓——泽泻——猪苓· 配伍意义:
· 茯苓: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。
· 泽泻:味甘、淡,性寒,归肾、膀胱经,有利水渗湿、泄热通淋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且能泄肾经之虚火。
· 猪苓:味甘、淡,性平,归肾、膀胱经,有利水渗湿的功效。其利水渗湿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茯苓、泽泻和猪苓相须为用,利水渗湿之力更强,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。泽泻的泄热作用可以增强茯苓和猪苓的利水作用,同时减少湿热的内生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水湿停滞,小便不利,水肿,泄泻,痰饮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五苓散,其中茯苓、泽泻和猪苓配伍,用于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图片
38. 人参——附子——干姜· 配伍意义:
· 人参:味甘、微苦,性温,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有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补脾益肺、生津养血的功效。其补气作用最强,能增强机体的元气。
· 附子:味辛、甘,性大热,有毒,归心、肾、脾经,有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的功效。其温阳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阳气。
· 干姜:味辛,性热,归脾、胃、肺、心经,有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、温肺化饮的功效。其温中散寒作用较强,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。
⭐· 配伍后:人参与附子相须为用,补气助阳之力更强,干姜的温中散寒作用可以增强附子的温阳作用,同时减少寒邪的内生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亡阳证,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,呕吐不渴,腹痛下利,神衰欲寐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四逆加人参汤,其中人参、附子和干姜配伍,用于亡阳证引起的四肢厥逆、恶寒蜷卧等。
图片
39. 黄芪——茯苓——白术——防风· 配伍意义:
· 黄芪:补气升阳,益卫固表,利水消肿。
· 茯苓: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。
· 白术: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。
· 防风: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白术相须为用,补气健脾利水之力更强;茯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可以增强黄芪和白术的补气作用,同时减少湿邪的内生;防风的祛风解表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防止外邪入侵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表虚不固,自汗恶风,面色㿠白,体倦乏力,食少便溏,水肿等症。如《脾胃论》中的玉屏风散,其中黄芪、白术、防风配伍,用于表虚不固引起的自汗恶风等。
图片
40. 白术——茯苓——薏苡仁· 配伍意义:
· 白术: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。
· 茯苓: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。
· 薏苡仁:利水渗湿,健脾除痹,清热排脓。
⭐· 配伍后:白术与茯苓相须为用,健脾利水之力更强;薏苡仁的利水渗湿作用可以增强白术和茯苓的利水作用,同时其清热排脓作用可以用于湿热蕴结的病症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脾虚湿盛,食少便溏,水肿,湿痹,湿温病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防己黄芪汤,其中白术、茯苓配伍,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、食少便溏等。
图片
41. 黄连——黄芩——栀子· 配伍意义:
· 黄连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· 黄芩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凉血止血。
· 栀子:泻火除烦,清热利湿,凉血解毒。
⭐· 配伍后:黄连与黄芩相须为用,清热燥湿之力更强;栀子的泻火除烦作用可以增强黄连和黄芩的清热作用,同时其清热利湿作用可以用于湿热蕴结的病症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湿热内蕴,高热烦渴,口舌生疮,小便黄赤,大便秘结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黄连解毒汤,其中黄连、黄芩、栀子配伍,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高热烦渴等。
图片
42. 当归——川芎——白芍——熟地黄· 配伍意义:
· 当归: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。
· 川芎: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。
· 白芍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。
· 熟地黄:滋阴补血,益精填髓。
⭐· 配伍后:当归与川芎相须为用,活血调经之力更强;白芍的养血柔肝作用可以增强当归的补血作用,同时减少瘀血和疼痛;熟地黄的滋阴补血作用可以增强当归的补血作用,同时减少阴虚内热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血虚血瘀,月经不调,痛经,闭经,头晕目眩,面色萎黄等症。如《和剂局方》中的四物汤,其中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配伍,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、痛经等。
图片
43. 柴胡——黄芩——半夏——党参· 配伍意义:
· 柴胡:解表退热,疏肝解郁。
· 黄芩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· 半夏: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。
· 党参:补中益气,健脾益肺。
⭐· 配伍后:柴胡与黄芩相须为用,和解少阳之力更强;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可以增强柴胡和黄芩的解表退热作用,同时减少呕吐等不适症状;党参的补中益气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,防止正气不足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少阳证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心烦喜呕,口苦咽干,目眩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小柴胡汤,其中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党参配伍,用于少阳证引起的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等。
图片
44. 石膏——知母——粳米——甘草· 配伍意义:
· 石膏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
· 知母: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。
· 粳米:益气健脾,养胃和中。
· 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⭐· 配伍后: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,清热泻火之力更强;粳米的益气健脾作用可以缓和石膏、知母的寒性,保护脾胃;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分热盛,高热烦渴,汗出,脉洪大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白虎汤,其中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配伍,用于气分热盛引起的高热烦渴等。
图片
45. 人参——麦冬——五味子——炙甘草· 配伍意义:
· 人参: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。
· 麦冬: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
· 五味子:收敛固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。
· 炙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⭐· 配伍后:人参与麦冬相须为用,补气养阴之力更强;五味子的收敛固涩作用可以防止人参的补气作用导致的气虚外泄,同时增强麦冬的生津作用;炙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阴两虚,体倦乏力,口干舌燥,心烦失眠等症。如《温病条辨》中的生脉散,其中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炙甘草配伍,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体倦乏力、口干舌燥等。
图片
46. 黄芪——防风——白术——茯苓——甘草· 配伍意义:
· 黄芪:补气升阳,益卫固表,利水消肿。
· 防风: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。
· 白术: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。
· 茯苓: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。
· 甘草:补脾益气,调和诸药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白术相须为用,补气健脾利水之力更强;防风的祛风解表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防止外邪入侵;茯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可以增强黄芪和白术的利水作用,同时减少湿邪的内生;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表虚不固,自汗恶风,面色㿠白,体倦乏力,食少便溏,水肿等症。如《脾胃论》中的玉屏风散,其中黄芪、防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配伍,用于表虚不固引起的自汗恶风等。
图片
47. 黄连——木香——黄柏——苍术· 配伍意义:
· 黄连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· 木香:行气止痛,健脾消食。
· 黄柏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退虚热。
· 苍术:燥湿健脾,祛风散寒。
⭐· 配伍后:黄连与黄柏相须为用,清热燥湿之力更强;木香的行气止痛作用可以增强黄连和黄柏的清热作用,同时减少气滞引起的疼痛;苍术的燥湿健脾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运化功能,防止湿邪内生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湿热内蕴,泻痢腹痛,里急后重,湿热下注等症。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中的香连丸,其中黄连、木香、黄柏、苍术配伍,用于湿热泻痢引起的腹痛、里急后重等。
图片
48. 当归——川芎——白芍——熟地黄——阿胶——艾叶· 配伍意义:
· 当归: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。
· 川芎: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。
· 白芍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。
· 熟地黄:滋阴补血,益精填髓。
· 阿胶:补血止血,滋阴润燥。
· 艾叶:温经止血,散寒止痛。
⭐· 配伍后:当归与川芎相须为用,活血调经之力更强;白芍的养血柔肝作用可以增强当归的补血作用,同时减少瘀血和疼痛;熟地黄的滋阴补血作用可以增强当归的补血作用,同时减少阴虚内热;阿胶的补血止血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补血作用,同时减少出血;艾叶的温经止血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止血作用,同时减少寒凝引起的疼痛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血虚血瘀,月经不调,痛经,崩漏,头晕目眩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胶艾汤,其中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、阿胶、艾叶配伍,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崩漏等。
图片
49. 柴胡——黄芩——半夏——党参——甘草——生姜——大枣· 配伍意义:
· 柴胡:解表退热,疏肝解郁。
· 黄芩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· 半夏: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。
· 党参:补中益气,健脾益肺。
· 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生姜: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。
· 大枣: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。
⭐· 配伍后:柴胡与黄芩相须为用,和解少阳之力更强;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可以增强柴胡和黄芩的解表退热作用,同时减少呕吐等不适症状;党参的补中益气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,防止正气不足;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;生姜和大枣的调和脾胃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同时减少药物的寒性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少阳证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心烦喜呕,口苦咽干,目眩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小柴胡汤,其中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党参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配伍,用于少阳证引起的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等。
图片
50. 石膏——知母——粳米——甘草——麻黄——杏仁· 配伍意义:
· 石膏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
· 知母: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。
· 粳米:益气健脾,养胃和中。
· 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麻黄: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
· 杏仁:降气止咳平喘,润肠通便。
⭐· 配伍后: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,清热泻火之力更强;粳米的益气健脾作用可以缓和石膏、知母的寒性,保护脾胃;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;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同时减少外邪的入侵;杏仁的降气止咳平喘作用可以增强麻黄的宣肺平喘作用,同时减少咳嗽等不适症状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分热盛,高热烦渴,汗出,脉洪大,同时伴有肺热喘咳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麻杏甘石汤,其中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麻黄、杏仁配伍,用于气分热盛引起的高热烦渴、肺热喘咳等。
图片
51. 人参——麦冬——五味子——炙甘草——丹参——三七· 配伍意义:
· 人参: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。
· 麦冬: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
· 五味子:收敛固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。
· 炙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丹参:活血化瘀,通经止痛,清心除烦。
· 三七:化瘀止血,活血定痛。
⭐· 配伍后:人参与麦冬相须为用,补气养阴之力更强;五味子的收敛固涩作用可以防止人参的补气作用导致的气虚外泄,同时增强麦冬的生津作用;炙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;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活血作用,同时减少瘀血引起的疼痛;三七的化瘀止血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止血作用,同时减少出血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阴两虚,体倦乏力,口干舌燥,心烦失眠,同时伴有瘀血阻滞引起的胸痹心痛、心悸等症。如现代方剂中的补气养阴活血汤,其中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炙甘草、丹参、三七配伍,用于气阴两虚兼瘀血阻滞引起的心胸疼痛心悸等。
图片
52. 黄芪——防风——白术——茯苓——甘草——桂枝——白芍· 配伍意义:
· 黄芪:补气升阳,益卫固表,利水消肿。
· 防风: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。
· 白术: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。
· 茯苓: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。
· 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桂枝:发汗解肌,温经通脉,助阳化气。
· 白芍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。
⭐· 配伍后:黄芪与白术相须为用,补气健脾利水之力更强;防风的祛风解表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防止外邪入侵;茯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可以增强黄芪和白术的利水作用,同时减少湿邪的内生;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;桂枝的发汗解肌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同时减少寒邪的入侵;白芍的养血柔肝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,同时减少肝郁气滞引起的疼痛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表虚不固,自汗恶风,面色㿠白,体倦乏力,食少便溏,水肿等症。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防己黄芪汤,其中黄芪、防风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桂枝、白芍配伍,用于表虚不固引起的自汗恶风等。
图片
53. 柴胡——黄芩——半夏——党参——甘草——生姜——大枣——枳实——白芍· 配伍意义:
· 柴胡:解表退热,疏肝解郁。
· 黄芩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
· 半夏: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。
· 党参:补中益气,健脾益肺。
· 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生姜: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。
· 大枣: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。
· 枳实:破气消积,化痰除痞。
· 白芍: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。
⭐· 配伍后:柴胡与黄芩相须为用,和解少阳之力更强;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可以增强柴胡和黄芩的解表退热作用,同时减少呕吐等不适症状;党参的补中益气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,防止正气不足;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;生姜和大枣的调和脾胃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同时减少药物的寒性;枳实的破气消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行气作用,同时减少气滞引起的疼痛;白芍的养血柔肝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营养功能,同时减少肝郁气滞引起的疼痛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少阳证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心烦喜呕,口苦咽干,目眩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柴胡疏肝散,其中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党参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、枳实、白芍配伍,用于少阳证引起的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等。
图片
54. 石膏——知母——粳米——甘草——麻黄——杏仁——桂枝——生姜——大枣· 配伍意义:
· 石膏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
· 知母: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。
· 粳米:益气健脾,养胃和中。
· 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麻黄: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
· 杏仁:降气止咳平喘,润肠通便。
· 桂枝:发汗解肌,温经通脉,助阳化气。
· 生姜: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。
· 大枣: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。
⭐· 配伍后: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,清热泻火之力更强;粳米的益气健脾作用可以缓和石膏、知母的寒性,保护脾胃;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;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同时减少外邪的入侵;杏仁的降气止咳平喘作用可以增强麻黄的宣肺平喘作用,同时减少咳嗽等不适症状;桂枝的发汗解肌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同时减少寒邪的入侵;生姜和大枣的调和脾胃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,同时减少药物的寒性。
🌟· 应用:常用于气分热盛,高热烦渴,汗出,脉洪大,同时伴有肺热喘咳等症。如《伤寒论》中的麻杏甘石汤,其中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麻黄、杏仁、桂枝、生姜、大枣配伍,用于气分热盛引起的高热烦渴、肺热喘咳等。
图片
55. 人参——麦冬——五味子——炙甘草——丹参——三七——黄芪· 配伍意义:
· 人参: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。
· 麦冬: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
· 五味子:收敛固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。
· 炙甘草: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
· 丹参:活血化瘀,通经止痛,清心除烦。
· 三七:化瘀止血,活血定痛。
· 黄芪:补气升阳,益卫固表,利水消肿。
⭐· 配伍后:人参与麦冬相须为用,补气养阴之力更强;五味子的收敛固涩作用可以防止人参的补气作用导致的气虚外泄,同时增强麦冬的生津作用。
· 炙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整体协调性,减少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。
· 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活血作用,同时减少瘀血引起的疼痛。
· 三七的化瘀止血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止血作用,同时减少出血。
· 黄芪的补气升阳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,防止正气不足。
🌟应用场景
· 气阴两虚:适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心慌气短、乏力、自汗盗汗、口干舌燥、失眠多梦等症状。
· 瘀血阻滞:对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心胸疼痛、心悸等症状,此方剂也有较好的疗效。
· 正气不足:黄芪的加入可以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,适用于正气不足的患者。
温馨提示:文中内容仅为药用配伍科普,中药方剂请勿个人胡乱用药,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和疗效。因为中药使用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的!
人不穷理,不可以学医;医不穷理,不可以用药。学中医,必须要追本溯源,找不到根源,学起来没有方向,不明白原理和因果,必须得成体系,不然东一抓西一毛,没法融通,必须打好基础步步为营,循序渐进,有次第有步骤。
现有个好消息告诉大家,有一个机会,让你无需花费一分钱,就能掌握中医的宝贵知识!你没听错,也没看错,完全免费!学院有专门的学习社群,有老师带班答疑,不怕学不懂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