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37、半身瘫痪
(患者与案例16、36为同一患者)
我们治这种半身瘫痪、中风或车祸引起的半身瘫痪的时候,一般是先扎健侧、扎好的一侧再去扎患侧。在几个大穴上并没有所谓真的做补泻,而是做平补平泻,平补平泻的时候,比如肩髃穴(在肩膀凹进去的地方)针直接刺入一寸到了穴道以后左捻右捻引到气就好了,这就是所谓的平补平泻。第二个穴道扎曲池穴,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母穴,一般碰到母穴就会用补的手法,碰到子穴的时候用泻的手法,这里补泻怎么做?首先要对经络的走向有个观念:手阳明大肠经穴起商阳,“二间三间合谷藏,阳溪偏历温溜穴,下廉上廉手三里,曲池肘髎五里近。”所以穴道走的方向是由手往身上去,心里想着“顺气为补,逆气为泻”,以左手曲池为例,下针捻转两下以后先引到气,然后有两种最常用的补泻方式,一种是插提法,插提法是慢慢提起来,快速插下去,心里想着就像给轮胎打气,气筒慢慢拉起来,很快的用力压进去,连续这样,就是插提法补泻的手法。还有一 种是捻转法的补泻,大肠经的气血是由下往上走的,顺着气血的方向往上快速转,慢慢再转回来,如上图所示。不能一直360度的转,超过360度的话,肌肉会缠针拔不出来,所以快速往上转之后要慢慢转回去,就是让气走,不要再回来,加速气的循环,这就是捻转法,这是左手。右手是反过来。如果按书上说的左侧啊、右转啊、快啊什么的这样记就记不得了。
下针肩髃、曲池后再下合谷,合谷是本身的“气之会穴”,无所谓补泻。再针三焦经上的外关穴,因为没有子母穴的问题,所以在外关上也没有补泻。接下来是胆经上面的风市穴,在膝盖上7寸大腿外侧,在两个肌肉之间下针,针要扎到骨头上,这里没有子母穴,无所谓补泻。再下阳陵泉透阴陵泉,针要深效果才好。然后下针足三里让他脚能走路,平补平泻就好。再下胆经的母穴侠溪穴,胆经的气血是从身上往下走,在下侠溪穴时用迎随法下针,也就是用随、顺着气血的方向以45度的角度下针,针是随着经络刺下来的,这是补的手法。如果是逆着经络气血的方向下针就是泻法。如果随法再加上顺时针快速转过去,慢慢转回来,统统做完补了以后,再把针“提豆许”,一提豆许气血下的就非常快,这是一些相传的手法。
38、排除脑内瘀血、胸腔瘀痰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(与案例16、36、37为同一患者)
365建站涌泉穴在脚底人字头的中间,直针下进去,该穴一定在大趾和二趾的骨头中间。涌泉是肾经的子穴,所以直接下针以后就已经开始泻了,让肾气往下走。右脚下完下左脚,下针涌泉可以直接刺激到脑部,下涌泉而不取然谷穴的原因是仅下然谷,针的力量可能不够,一般扎肾经的实症时会下涌泉,但是涌泉很痛,所以平常都用肾经的荥穴然谷穴取代涌泉,现在这个病人因为病症很重,所以直接用涌泉穴,让他脑袋里的瘀血能够排掉。

病人胸腔里的痰很多,我们一直在清他的痰,痰清得越多,他的语言能力会越来越强,脑筋也会越来越清楚。下针天突不可以直针进去,这样会刺到气管,所以用一寸的针斜刺,方向是对着胸腔里面下针,下到骨头和食道中间而不会碰到食道。在肚脐和心蔽骨的正中央是胃的募穴中脘穴,在心蔽骨和中脘穴的中间是心脏的募穴巨阙穴,下针巨阙穴不单单针对他这种痰多的情形,还可以治疗所有的心脏病,不管是心脏肥大还是动脉血管堵塞都在这里下针,让心痛现象立刻减缓下来。很多中医知道巨阙,但不见得知道巨阙一定要配合关元来下针,肚脐下三寸,心里假想把耻骨和肚脐之间分成五份,肚脐下五分之三的地方就是关元穴,直针下去,和巨阙同时用,就是我们的一个导引方法,这两穴针一下去,心脏动脉堵塞、心肌梗塞当场就会恢复,本来心律不齐的马上也能回归正常。还有一个就是心脏三针:天突、巨阙、关元同时下针治疗心痛和突发心梗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